高二化學學習方法小論
2021-05-15 22:57:44高考網整理
高二化學學習方法小論
重視課本知識,多思多問
許多學生對課本不屑一故,說課本內容簡單,喜歡狂買參考書,甚至也跟風似地買競賽書、大學課本,實際我們課本中未明代指出但需要思考的問題就不少。
比如高一必修2,甲烷和氯氣的取代反應,學生覺得簡單,可是有幾個學生會去想:溴、碘單質會不會與之發(fā)生取代反應呢?反應的條件是什么?
再比如說,學生都知道乙醇與鈉反應可以產生氫氣,可有幾個學生想過:這能不能叫置換反應?為什么用無水乙醇不用酒精?反應后還生成乙醇鈉,它有什么性質(實際上不用酒精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乙醇鈉引起的)?乙醇和鈉反應類似酸、水與鈉的反應,這對我們有什么啟示呢(參加競賽的學生應該去研究一下這個問題:乙醇電離,是廣義的酸)?
乙烯能使紫色的酸性高錳酸鉀褪色,那產物什么(這個明白了,也就知道為什么乙烯中混有乙烷只能用溴水不能用酸性高錳酸鉀了)?乙烯的同系物與之反應產物也一樣嗎?為什么用酸性高錳酸鉀,而不是中性、堿性?
重視基本的化學原理和規(guī)律
先說句題外話,物理、化學都是自然科學,它們一定是遵從自然規(guī)律的,而規(guī)律前人早已總結,比如道家學說。表象千變萬化,但規(guī)律是一般性地、相對簡單和易于掌握的。舉個最典型的也是讓高中學生最頭痛的例子——化學平衡,平衡影響因素、平衡移動原理等方面的單一、綜合考察是高中化學一大難點,再加上高二學化學反應原理,還有水的電離平衡、鹽類水解平衡及計算等,幾者綜合起來,許多學生望而生畏。實際上所有知識點、問題的關鍵因素就是老子的一句話“損有余而補不足”。如果不學著積極深入地思考,只能是舍本逐末,成為各種表象和海量題目的奴隸。
注重化學實驗。
從原理到操作再到改進,要逐漸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不論明年新課改怎么考,這幾年高考的主旨思想一定不會變——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轉變!你會背書我也會,思考創(chuàng)造才可貴!
重視反應過程和實質
在此分為兩點(但不是說二者相互獨立):
一是反應過程,高中化學涉及到一些半定量的反應,比如鋁離子與NaOH的反應,包括北大自主招生考的大蘇打的相關反應,均是量變引起質變,量的關系可能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因此找出臨界點就至關重要。
再一個是反應實質,結構決定性質。在見到一個反應方程式時,不要急著去背誦,而是觀察產物和反應物,在自己的知識范圍內(各元素原子結構、金屬或非金屬性、化合價、化學鍵等總是會的)去思考。我特別傾向于在學生學習氧化還原、周期律及電化學時寫出反應物,讓學生自己應用已知概念、規(guī)律去推產物,不會不對不要緊,關鍵是自己要思考。
重視自學和總結,學會調整心態(tài)
到了高二,優(yōu)秀學生往往能在知識層次甚至思維方式上超過老師,老師的教學對于學生來說更多的是經驗性的引導。所以,學生自己要學會上網、到圖書館查資料,在平時學習過程中,通過題目主動記憶一些反應、現(xiàn)象、科普等,這比專門買本書背要簡單得多。
從應試層面來說,平時做題,一定要注重自己總結“母題”,把題目“模型化、公式化”,也即教師行話里的“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意識”。各科均適用,包括英語、語代,均有規(guī)律可循。就得原來聽一位老教師說,高中數(shù)學其實就是不到二十個母題,把這若干個母題掌握了,剩下的只是靈活應對它們的變式與綜合。經常對知識結構進行梳理,形成板塊結構,實行“整體集裝”,如表格化,使知識結構一目了然;經常對習題進行類化,由一例到一類,由一類到多類,由多類到統(tǒng)一;使幾類問題歸納于同一知識方法。
同時給自己合理定位,切忌好高騖遠和妄自菲薄。頂尖的學生都是在夯實基礎之后拓展拔高的,而學習中上的學生往往心儀一題多解、難題、怪題和偏題,喜歡技巧性強的題目,認為自己可以通過做難題來居高臨下,彌補基礎的不足,同時也能在考試中勝過頂尖的學生,結果總是大錯不犯小錯不斷,總比人家差點兒。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