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最奢侈基礎(chǔ)課”:6位院士共同講授
2017-10-19 11:00:37中青在線
(原標題:一門課,六個院士,二十年)
《測繪學概論》課后學生排隊找院士簽名。
每年秋天,當武漢大學(分數(shù)線,專業(yè)設(shè)置)校園里的梧桐葉開始飄落,6位院士會從天南地北的會議中抽離,陸續(xù)回到一方不大的講臺上。
臺下是一張張稚氣未脫的臉,這些大一新生剛從應試教育中浮上來,他們邂逅的第一位老師,就是院士。
這是一門叫作《測繪學概論》的課程,由6位院士、4位教授共同講授,有人稱它為“最奢侈的基礎(chǔ)課”。課上不點名、不簽到,階梯教室后排卻擠擠挨挨站著人。課后,找院士簽名的學生排成長隊。
20年間,這門課走進了武大的通識課堂,走進了千里外的同濟大學(分數(shù)線,專業(yè)設(shè)置),聽過課的學生上萬人次。最初,院士們?nèi)孕栌H自拿著筆尺,將課件畫在薄薄的透明膠片上。如今,帶有動圖的多媒體課件取代了膠片。時間也改變了幾位科學家,他們變成平均年齡77歲的老人,師生年齡相隔半個多世紀。
不變的是,站在講臺上,幾位院士仍會常常提起自己的“老師”——武漢測量制圖學院(下文簡稱“武測”,2000年與武漢大學合校)的創(chuàng)始人、新中國測繪界的大師們。堅持給本科新生上課的傳統(tǒng),始于這些“老師的老師”。在動蕩不安的時代里,他們甚至用生命守護一方神圣的講臺。這一代院士,從老師手中接過了接力棒。
只不過,他們需要對抗的東西,早已不同了。
在德國留學時,陳永齡、夏堅白、王之卓與友人合影。
理想的大學是一班不凡人格的“吃飯所”
開始講課前,李德仁院士習慣走向講臺中央。年近80歲的他緩緩彎下腰,鞠上一躬,仿佛音樂會開場了。
200多人的大教室里格外安靜。有人托著腮,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眼前的老人。站在臺上的老師,正是他們桌上課本的編者之一。
寧津生、陳俊勇、張祖勛、劉經(jīng)南、李德仁及龔健雅,這6位院士被認為是測繪學領(lǐng)域內(nèi)的“傳奇”“一代奠基人”。但在這門課上,他們是最普通的授課老師。
“理想的大學應是一班不凡人格的‘吃飯所’,這里碰見一位牛頓,那里碰見一位佛羅特,東屋住了一位羅素,西屋住了一位拉斯基……”有人用林語堂的名言形容這門課。
武大學生則霸氣地稱這些院士為“測概天團”。“集齊簽名,召喚神龍”。
這個“偶像天團”,看上去和時髦毫不搭邊。他們是一群“爺爺級”的老頭,年紀最大的85歲,最年輕的一位60歲。在難得的合影中,6位老人有些拘謹?shù)卣境梢慌,雙手大多疊在身前。鏡頭清晰暴露出他們額前稀疏的頭發(fā)、歲月在臉上留下的一道道褶子。
寧津生院士是這門課的發(fā)起者。今年85歲的他,對流行文化的印象,還停留在10多年前。這位平時不茍言笑的大地測量學家,笑呵呵地說,學生找他要簽名時,他有種成了“超女”的恍惚感。
這門課講授的內(nèi)容,沒有那么“高深莫測”。從課程設(shè)計之初,院士們就統(tǒng)一意見,要盡可能地貼近年輕人,“不能嚇跑他們”。講義中拗口的概念刪了又刪,教材特意制作成彩色,插畫、圖示幾乎占了一小半。
整整20個課時,6個院士,4個教授,只為回答一個問題:“什么是測繪?”
上大學前,葉曉彤對這個專業(yè)幾乎一無所知。和很多人一樣,她以為測繪就是“拿個黃色的三腳架在馬路上量量”,很艱苦而且沒啥技術(shù)含量。聽完院士們的講課,她對測繪的認識完全顛覆了。
從寧津生不緊不慢的講述中,她第一次知道,原來“GPS導航衛(wèi)星”“可量測的全景影像”,這些高大上的先進科技,和測繪這個古老的學科密切相關(guān)。測繪早已進入“大測繪”時代。
“測繪的本質(zhì)就是研究時空問題。你從哪里來?你要干什么?要到哪里去?這既是哲學家問的問題,也是保安問的問題。同時,它還是導航研究的問題。”衛(wèi)星導航專家劉經(jīng)南常笑著給新生講這個段子。
在他的課堂上,測繪這個看似枯燥的學科,不僅與哲學相關(guān),與歷史、生物甚至天文都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他信手拈來各種小故事:黃帝戰(zhàn)蚩尤時三天三夜困在大霧中,多虧發(fā)明了指南車才打贏這一仗;因為有定位基因,人類才有方向感和距離感;用射電望遠鏡可以測量星系之間移動的距離,讓我們知道宇宙是否在加速膨脹……
葉曉彤聽得一愣一愣的,“很多完全沒想到的地方,突然被啟發(fā)到了”。這些院士仿佛是站在山頂上的一小撮人,他們的視線穿透遠古和星空,順著他們的目光,葉曉彤窺見了一個極開闊的地帶。
這正是開這門課的目的。在寧津生看來,這些剛從高中畢業(yè)的孩子,不一定能完全聽懂課,但他們會對測繪有一個“感性認識”,知道這個學科不再是傳統(tǒng)的野外作業(yè),它有很多高科技、很前沿的東西。
干過10年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校長的他記得,開這門課前,很多學生不愿學測繪。雖然這所學校的測繪專業(yè)在全國排名第一,但每年錄取的新生里,十個就有七八個第一志愿不是測繪,兩三個強烈要求轉(zhuǎn)專業(yè)。
卸任校長后,寧津生聽說,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專業(yè)也是這個情況。他們嘗試開了一門“院士課”,效果很好,轉(zhuǎn)專業(yè)的學生少了很多。他很興奮,和幾位院士一商量,大家一拍即合。“與其靠輔導員去勸,去做思想工作,不如靠院士去講。”
一晃,20年過去了。同濟那門“院士課”早沒了,武測合并到武漢大學,校名都沒了,幾位院士從中年邁入了暮年。唯一不變的是,他們依然堅守在這門課的講臺上。
在武漢測量制圖學院,“測繪三杰”與夫人合影,后排左起王之卓、夏堅白、陳永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