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鋼琴家》:過于調(diào)動激憤情感 陽剛不足
2009-09-28 10:36:13網(wǎng)絡資源
我知道很多人對這部電影評價最高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細膩樸實,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的確是以這樣的風格見長,依稀記得許多年前看過的《苔絲》,同樣是一幅幾近白描的畫卷,其效果倒也不同凡響?墒钱斠徊块L篇電影的背景被放在二戰(zhàn)之中,尤其是放在德國與波蘭那塊戰(zhàn)場上,當故事的題材涉及到納粹與被迫害的猶太人,作為觀眾,我們總是會期待著一點有力度的東西。純粹的平鋪直敘恐怕就很難滿足觀眾的胃口了。
描寫猶太人與納粹的電影實在太多太多了,其中當然不乏經(jīng)典!朵撉偌摇返膬(yōu)秀不容否認,最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是它沒有落進戰(zhàn)爭題材的沉疴里去,一味的以挑動觀眾激憤的情緒為目的,而是用另外一種緩和的調(diào)子來書寫歷史。這樣的敘事方法并無弊病,導演的功力也十分深厚,但是非要說說影片的不足之處的話,我也有幾點想說說。
1、
故事被完全放在主人公Szpilman的視角之中。這樣就省去了很多紛繁復雜的鋪陳,也沒有了大環(huán)境的描寫。我們可以看到,在影片中,不論是集中營,還是俄軍進駐,還是德國戰(zhàn)敗這些重要事件都只是從主人公的遭遇中一筆帶過或者是側(cè)面交。這樣的設計自然讓矛盾更加集中,情節(jié)更加連貫,但是也就使得觀眾感受不到戰(zhàn)爭的大背景,從而無法激起心中的共鳴?梢钥闯,導演在影片中也著力的表現(xiàn)了猶太人所受的迫害,但是說實話那些場面沒能讓我鼻子發(fā)酸眼睛發(fā)潮。在這一點上,就不能不說《辛德勒的名單》,相形之下,《鋼琴家》就顯得太過缺乏歷史感和厚重感了。(而這絕對不是因為它不是黑白的而是彩色的。)
2、
從題目上看,《鋼琴家》已經(jīng)為影片打上了一種富有藝術感和音樂感的標記,太多的優(yōu)秀的與“鋼琴”相關的影片也已經(jīng)自然的讓觀眾把期望值提得高高的,帶著聆聽經(jīng)典樂的心情,做好了被感動的準備去看電影,結(jié)果就未免覺得沒有盡興。影片中,音樂和鋼琴只是一個戰(zhàn)爭中的注腳而已,而導演又沒有為這個注腳賦予什么情感上的意義,它只是一個生硬的存在,勉強作為線索把情節(jié)串聯(lián)起來。而事實上,音樂和鋼琴在影片中并沒有什么舉足輕重的地位。自從Szpilman為了2000塊而放棄了那架鋼琴之后,似乎就象征的交代了生存比音樂要重要得多。
Szpilman賣掉表的時候說過“Food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ime.” 或許我們可以同樣解讀出“Food is more important than piano” 。在關于“鋼琴”的問題上,影片又一次放棄了去感動觀眾。不管是《鋼琴課》里為了鋼琴可以出賣自己的啞女,還是《海上鋼琴師》里為了鋼琴可以放棄生命的1900,他們的故事里自然有一種俘獲人心的力量;蛟S大家會說,戰(zhàn)爭中人們?yōu)榱嘶钕聛砜梢圆幌б磺写鷥r,好吧,那么最起碼也應該讓我們看到付出這種代價時他有多么不舍和心疼。
3、
自從Szpilman被人從去往集中營的火車上救下以后,他基本上就在過著無依無靠的生活。影片在之前做了一些人際上的鋪墊,這些人為以后Szpilman能夠生存下來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問題就在于,導演在描寫人性時也實在是太過簡單了。不管是主人公的家人,還是與他有著曖昧情愫的Dorota,在影片后面都沒有給予應有的描寫。我們沒有看到Dorata與Szpilman再度相遇時該有的復雜感情,她最后一次去探望Szpilman時,所說的話和語氣也看不出有絲毫的眷戀。本應該是最溫情的元素又一次被導演淡淡的處理掉了,相比之下,倒是影片最后Szpilman跟那位德國軍官的交流最能打動人心。
我一直覺得,一部影片不管如何寫實或者白描,對于人物內(nèi)心的描繪是永遠不能缺省的。西恩·潘的《荒野生存》在這一點上是個很經(jīng)典的范例,它從頭至尾都像是在畫一幅山水畫,但是人物的精神并不缺失,而很飽滿。同樣經(jīng)典的還有《美麗人生》,影片幾乎沒有描寫戰(zhàn)爭,卻因為人物精神的火花而感動著無數(shù)人。可是在《鋼琴家》里,我們對人物的把握卻都是模棱兩可的。Szpilman最在意的到底是什么?支撐他活下去的到底是生存的本能還是別的?Dorota到底是不是一直愛著他?通過這個人物導演到底在傳達著什么樣的感情,或者思考,或者信念,還是別的什么?導演似乎太過于細膩的描寫場景和人物活動了,卻惟獨沒有好好的描摹一下人物的靈魂。
我知道《鋼琴家》與《辛德勒的名單》不同,與《美麗人生》不同,與《海上鋼琴師》也不同,不能用同樣的標準去評判它,也不能說這樣的影片就不夠深刻,不夠偉大。但是至少在我眼中,它還是細膩有余,力道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