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古代有關物理教育的思想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2024-12-12 19:40:47
古代有關物理教育的思想
中國自遠古以來,在教育發(fā)展的漫長歷史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jīng)驗,涌現(xiàn)了眾多的教育家和實踐家,形成了自己獨具的特點和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其中,特別是古代的教育思想,它不僅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份極為寶貴的教育遺產(chǎn),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占有顯著的地位,在日本、東南亞、朝鮮及后來的美國,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這里僅就墨翟、王充的教育思想和唐代的教育思想,作一擇要的介紹,并簡要聯(lián)系當前的物理教育。
一、墨翟的教育思想
墨翟(約公元前468年—前376年)是春秋戰(zhàn)國之際代表小手工業(yè)者和勞動人民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創(chuàng)始人(墨翟像見插頁圖1)。墨家的成員大多來自生產(chǎn)第一線,《墨經(jīng)》是他們發(fā)掘墨翟思想的著作。其中,關于教育思想方面,也有一些影響較大的值得我們注意的論述。
1.教育的目的和內(nèi)容
墨翟的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有實際知識與技能,有“兼愛”的品德和能夠“愛利萬民”的“賢士”或“兼士”。所以在教育內(nèi)容上,除了詩書以外,還注重生產(chǎn)知識與技能、軍事知識與技能的傳授。
2.關于認識過程的思想
墨翟把知識分為聞知(傳授而得的知識)、說知(類推的知識)、親知(親身經(jīng)歷而得的知識)三種。他特別重視親知,這對物理教學中要重視觀察和實驗具有啟發(fā)性。
墨翟還對認識的過程作了研究,其中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是他的“知的四要素和三表說”。
墨翟認為,人的認識形成有四個要素:這就是《經(jīng)上》里說的:“知,材也。”“知材”是指人的認識能力,是所以知的主觀條件。“慮,求也。”“慮求”是人的求知欲望。“知,接也。”這里的“知”僅指人同外界接觸形成的感覺。同時,墨子還把各種感覺器官概稱為“五路”,即通過“過物”的接知,是由眼、耳、鼻、舌、身五種感覺器官形成的感性認識:“(古智字),明也。”“智明”是指人們對事物深刻而明確的認識,是由“過物”到“論物”,即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顯然在這里,墨子認識事物的出發(fā)點,是承認客觀事物的存在,并承認它是第一性的東西,人的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①
那么,人的認識是否正確呢?他提出“言必立儀”,即他認為還需要有衡量的標準。他在《非命上》里寫道:“言必有三表(即三個標準),何謂三表?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利之者。”②這就是說既要依據(jù)史籍上的古人的間接知識,還要用眾百姓耳目所接觸的實際經(jīng)驗予以驗證,并要把它用于實際,觀察是否于國家百姓有利。墨子在教育中提出了這三個檢驗認識是否正確的標準,并用來教導學生獲得知識,判斷是非,對今天的物理教育,仍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3.教學理論
墨家根據(jù)墨子的教學思想和他們自己的認識和經(jīng)驗,闡述了教學理論,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他們提出的雖不全面,但有特色的教學原則上,主要的有:
(1)因材施教,“不叩必鳴”。對于因材施教,墨家認為:“子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③即要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水平,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叩必鳴”是當儒家之徒公孟子對墨子說到“君子恭己以待,問焉則答,不問焉則止,譬如鐘焉,叩則鳴,不叩則不鳴”的儒家態(tài)度時,墨子便明確表態(tài),“雖不叩必鳴”。墨子主張對來求教的固然要教,對不來求教的也要主動去教,即教師應有以教人為己任的精神。由于學生,尤其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往往自己提不出問題,應該說,這種精神特別對于物理教師,是更應該具備的。
(2)以名舉實,察類明故。這是墨家在名實關系中的辯證法,更為可貴的是他們還在此基礎上,提出“以取驗名”的觀點,“取”就是動手行動。已認識到行動可以檢驗認識。
(3)以本約末,量力所至。這是墨家對教學的要求,可以概括為:其一、博乎道術,無務雜知。其二、深淺適度,繁簡得當。其三、同方而取,不擇小溪。
(4)言行一致,合其志功。墨子說“士雖存學,而行為本焉。”他在教學中強調(diào)知行一致,志功統(tǒng)一,即考察言行的效果,既要看主觀的志,又要看結果的功。所以,他提出“言必信,行必果;強力而行,不敢怠倦;意志鍛煉,強化意志;合其志功,明辨志功。”要求學生說話要能實行,不能實行的話就不要多說。也要求學生嚴格鍛煉自己,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他說:“志不強者智不達。”“雄(勇)而不修者,其后必惰。”這些教學理論對于注意開發(fā)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強調(diào)理論與實踐統(tǒng)一的物理教育,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此外,墨子還重視社會環(huán)境在教育中的作用。例如,他以染絲為例,來比喻人格受環(huán)境的影響而變化,他說:“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因此他主張選擇良好的環(huán)境和仁義的朋友。
二、王充的教育思想
王充(公元27年—97年)是我國漢代偉大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和教育家(王充像見插頁圖2)。他好博覽而不守章句,非常勤學,因此能“博通眾流百家之言”。王充所著的《論衡》,內(nèi)容十分豐富,可稱是中古時期我國的一部百科全書,在教育思想方面,他對理學教育中虛妄、繁瑣、僵化的弊端進行了大膽而深刻的揭露批判,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論述。
1.教育的價值
王充認為教育的價值在于能夠陶冶兒童的本性,發(fā)展人的才能,通過教育,可以使人們“學問日多,簡練其性,雕琢其材。”培養(yǎng)既能“知大圣之意”,又能“曉細民之情”的人才,而且這樣的人才,應該還是“其身簡練,知慮光明,見是審非”的?梢,他的教育目的就是培養(yǎng)“為國為事”的賢人君子。
2.教學原則
王充對教學和學習有其獨特的見解,表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遠見卓識。
(1)“以心原物”。王充認識到只憑感覺還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可能產(chǎn)生假像或錯覺。他說:“夫以耳目論,則以虛象為言,虛象效,則以實事為非。是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開心意。”說明王充已認識到由于人的生理條件的限制,所以聽覺、視覺之所及是有一定限度的,許多事物不能直接經(jīng)驗,即便直接經(jīng)驗,也往往會產(chǎn)生假像失真。因此,還要經(jīng)過演繹推理,即理性思維的過程,王充稱此為“以心原物”。王充在此基礎上,又提出了“效證”的觀點,他說:“事莫明于有效,事莫定于有證。”認為判斷是非、真假,還應該經(jīng)過事實的驗證才能相信。
(2)主張循序漸進,提倡“勤學不舍”。王充主張學習必須立志發(fā)奮,力學不輟,才有成功的希望,他說:“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并指出“學不宿習”,“其進銳者退速。”要求人們不要一曝十寒,企圖一蹴而就,而要踏踏實實地循序漸進地學習。
(3)反對“信師是古”,主張“極問”。王充認為學習要有創(chuàng)造、有新意,要追根求源,務求甚解。
(4)提倡“博達疏通”,主張“學為世用”。王充說:“海不通于百川,安得巨大之名?夫人含百家之言,猶海懷百川之流也。”善于學習的人,應該“其于道術,無所不包。”方能才高智大,又說:“人有知學,則有力矣。”“圣人作經(jīng),賢者傳記,匡濟薄俗,驅民使之歸實誠也。”可見他已不僅意識到知識的力量,而且認為獲得知識的目的,是治世救民。在物理教學中要擴大知識面,要有利于改造社會、教育學生,其中不無繼承和發(fā)展之處。①
三、唐代的教育思想
唐代是我國歷史上封建經(jīng)濟最繁榮時期,也是封建主義教育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所以,唐代積累并創(chuàng)造的培養(yǎng)科技人才的寶貴經(jīng)驗,曾使我國在古代人才群體中大放異彩。因此,唐代的教育思想具有獨特的意義,也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很值得我們重視。
1.教育思想
(1)科技人才的規(guī)格。唐代不少科學家在科技教育中,對科技人才應具有什么樣的規(guī)格都很重視。例如,醫(yī)學家孫思邈在總結醫(yī)學實踐基礎上向后學者鄭重指出,要掌握醫(yī)道,必須做到“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②這里“智圓”,指知識豐富而又有智謀,能做到“見機而作,不俟終日。”“行方”,指行為方正不阿,即不為利欲而偏離正道,也不因堅持正義而感到憂懼不安。又如史學家劉知幾,在關于史才的論述中指出,“史有三長,才、學、識,也罕兼之,故史者少。夫有學無才,猶愚賈操金,不能殖貸,有才無學,猶巧匠無楩柟斧斤,弗能成器,善惡必書,使驕君賊臣知懼,此為無可加者。”③這種思想在當時就被視為“篤論”,與孫思邈對人才的要求,正相呼應,對后世影響很大,可謂是有關人才結構的重要論述。
(2)科技道德教育。唐代有成就的科學家和工匠在傳授科學知識和技藝的同時,大都十分重視進行科技道德教育,十分注重培養(yǎng)科技人才的專業(yè)品德。當時,他們已認識到科技工作者德高術精可以造福百姓,若德劣術高就可能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把確立獻身科學事業(yè)的理想,以服務于天下國家為目的,作為科技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并要求后學“濟扶苦難”,“不憐富憎貧”,“不淫聲色”,“調(diào)和心性不乍嗔乍喜”。①這在今天來說,就是在物理教育中要培養(yǎng)學生和讓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人生觀。
(3)科技專業(yè)教育。唐代的科技專業(yè)教育,主要表現(xiàn)在重智能和集眾長兩方面,即一方面很重視學生智能的培養(yǎng),提出了“智圓”的要求,強調(diào)要求知識能夠融會貫通,靈活運用于實際,反對“算者昧于象,占者迷于數(shù)”,注重培養(yǎng)后學者獨立思考、敢于創(chuàng)造的能力;另一方面很提倡博古通今,集眾家之長,大膽地突破儒家重師法,守家法的限制。對于集諸家之要,孫思邈在《千金方·序》中提出,要“上極文字之初,下訖有隋之世,或經(jīng)或方,無不采摭。集諸家之所秘要,去眾說之所未致”。又說“一事長于己者,不遠千里,伏膺取決。”也就是說,他的經(jīng)驗和對后學者的要求是既要博采,又要深入鉆研,去粗取精,同時還應該不恥下問。
在我國當前的物理教育中,在培養(yǎng)目標上,強調(diào)了要求學生有共產(chǎn)主義的崇高理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要使學生有合理的智能結構;在教材編撰上,突出了要有利于學生進一步掌握物理知識和懂得物理知識的應用,也注意了反映物理學的前沿和科技的最新成就;在專業(yè)上,重視了使學生有寬廣的知識面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方法上,加強了物理實驗和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等等,這是對唐代科技教育精神的繼承和發(fā)展。
2.科技教材
我國由國家頒定統(tǒng)一的科技專業(yè)教材,是從唐代開始的。它頒定的科技專業(yè)教材,具有四個特點:
(1)薈萃集成。
(2)編寫教材與研究相結合。唐代編撰科技專業(yè)教材,選派第一流的科學家,將編寫教材與科學研究相結合,使所編教材本身就是最新的科研成果。
(3)具有獨特體例。唐代頒定的教材都是注釋本,使學生能知其源,又使學生能知其流,學到新知識。有的還是集注本,使學生借以了解各家的見解,開闊眼界,活躍學術思想。所以這種體制,易于學生自學。
(4)圖文并茂,形象生動。此外,在唐代運用詩歌、韻文記敘科學知識也十分普遍,使其具有一定的韻律,讀來瑯瑯上口,所有這些對我們當前編撰物理教材,不無值得借鑒和學習的地方。
相關推薦: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shù)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jié)點
盡在"高考網(wǎng)"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