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有感的道理是什么
來源:高考網(wǎng)整理 2023-01-31 23:47:00
《觀書有感》告訴我們的道理:源源不斷的活水才能使池塘變得如此清澈,人也需要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不斷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進步,心智才能更加開豁、更加敏銳。做學問也一樣,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只有功夫到家了,才能有所突破。
1《觀書有感》創(chuàng)作背景:
《觀書有感》這組詩作于何時何地,緣何而作,一直令人費解,學人言之不詳,頗多歧見。有人認為《觀書有感》這首詩寫于鵝湖之會后一年,即南宋淳熙三年春,朱熹如婺源省墓而游學三清山,在三清山的三清宮游憩時觸景頓悟,有感而發(fā)作此詩。另有人根據(jù)朱熹的書信《答許順之》推斷這兩首詩作于南宋乾道二年。
《觀書有感》原文: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觀書有感》譯文: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展現(xiàn)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鏡子中一起移動。要問為何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啊。
《觀書有感》所蘊含的道理屬于美學原理范疇,其一首的說理角度是欣賞美,其二首的說理角度是創(chuàng)作美,這種美學原理是帶有一定普適性的。
例如:如果《觀書有感》的讀者拋開詩歌本身的描述對象,完全可以把這種道理引申開來。比如,如果將“書”理解為“書本”,而且書本的內(nèi)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諸如醫(yī)書、哲學書、史書、科技書等等。
而是僅僅就文學內(nèi)容諸如詩詞曲賦散文等等體現(xiàn)文學藝術(shù)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認為“源頭活水”表達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則表達了“文思勃發(fā)”等等。
2觀書有感作者是誰?
《觀書有感二首》是宋代理學家朱熹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是描繪作者“觀書”的感受,借助生動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觀書有感》的第一首詩借景喻理,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現(xiàn)象,比喻要不斷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進步;《觀書有感》的第二首詩借事說理,借助巨艦無人能推動卻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藝術(shù)創(chuàng)作需要靈感的道理。
《觀書有感》全詩寓哲理于生動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墮理障,富于理趣,一直為人傳誦。從題目看,這兩首詩是談“觀書”體會的,意在講道理,發(fā)議論。弄不好,很可能寫成“語錄講義之押韻者”。但作者寫的卻是詩,因為是從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讓形象本身來說話。
相關(guān)推薦: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shù)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jié)點
盡在"高考網(wǎng)"微信公眾號
相關(guān)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