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解題中常用語言的運用
2019-04-12 20:21:54本站原創(chuàng)
為了更好地總結十年歷史高考,這里將試題中常用詞語不失繁瑣作一專門的分析。
。ㄒ唬⒃囀、簡述、簡要述評、概述、簡要說明、簡要評述、概括說明、概括指出。此類常用詞語一般用于問答題之中。
"述",就是敘述,即擺事實;"評",就是評論、評價,即講道理,談觀點。"述評"或"評述",就意味著既要擺事實又要講道理。"說明","指出",實際就是評述,解答的問題依據(jù)是什么,怎么樣。"簡"、"簡要"、"概"、"概括",說到底意思也差不多,都包含兩層要求:一是綜合,愈是要求"簡",就愈是要求全面綜合,高度概括;二是簡要。抓主干去枝節(jié),點到即止。
。ǘ⒈尘、歷史背景、原因、社會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客觀原因、主要原因、基本原因、條件、前提條件、前提和條件,此類常用詞語多用于選擇題、問答題中。
背景,一般是指一歷史事物在何種情況下發(fā)生的,實際上包含了原因、條件兩方面內(nèi)容。
原因,一般是回答"為什么",也就是必要性;條件,一般是回答"有什么",也就是回答可能性。當然,這也是不是絕對的,如"抗戰(zhàn)為什么能勝利?"等,原因就不僅僅是"必要性"。原因、條件并列于設問中時,二者的界限較為明顯;但是,二者分列時,其含義又基本相同,甚至可以互相替代。不過仔細推敲依然有細微的差雖,"條件"的使用范圍較之原因要小些,在論及成敗時就用"原因",而不能用"條件"。"歷史背景"與"背景"本質是一致的,在這里"歷史"并無實在意義。"原因"與"社會原因"、"基本原因"其實也是一回事。"根本原因"與"直接原因"是相對的。前者是根源性、本質性、決定性的原因,一般應在經(jīng)濟基礎、社會性質、階級本質中去尋找;后者則是因果之間不存在任何中間物的原因,往往是指導火線之類的原因。"主要原因"是指導致歷史事物發(fā)生的若干原因中起主要作用的原因,在單項選擇題中,與根本原因沒有多大區(qū)別?陀^原因是相對主觀原因而言的?梢允且粋,也可以是若干個,凡是與人的主觀意識有關的原因就不是客觀原因。"前提",本來是指推理中已知的判斷。前提條件,也就是先決條件,若干條件中主要條件。前提和條件,實際是指主要條件和其它一般條件。
。ㄈ┱f明、表明、體現(xiàn)、反映、表現(xiàn)、意味
"說明",一般來說是從事實(材料)得出結論的意思,體現(xiàn)、反映和說明、表明都有由甲而得乙的意思。體現(xiàn)是某種性質或某種現(xiàn)象在某一事物上具體表現(xiàn)出來,反映是反照,即把客觀事物的實質表現(xiàn)出來。因此,它是間接說明、深層說明、本質說明、而不是直接、表面、現(xiàn)象的說明。換句話說必須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或者透過此現(xiàn)象看到彼現(xiàn)象。表面的能能直接看到的現(xiàn)象的東西決不是體現(xiàn)、反映的東西。……表現(xiàn),則指歷史情況、歷史史實而言,是歷史事物本身具體情況外在地表示出來。與"反映"、"體現(xiàn)"不同,不是由現(xiàn)象而本質,而是由本質而現(xiàn)象。 "表現(xiàn)"部是多方面的,若干點的。
。ㄋ模┞(lián)系、結合、據(jù)、依據(jù)、根據(jù)
聯(lián)系,是聯(lián)絡,結合相關的人或事。結合在這里與"聯(lián)系"意思差不多。一般設問形式是"聯(lián)系(結合),分析(說明)……"。……結合(聯(lián)系)的對象,實際是作為分析(說明)問題的背景、依據(jù)而存在的。因而,重點在分析說明的事物而不是結合(聯(lián)系)的對象。這類設問中,"聯(lián)系"、"結合"也可以換成"依據(jù)"、"根據(jù)"、"據(jù)",題意并未發(fā)生變化。
。ㄎ澹┬再|、實質。
性質,是事物所具有的特質,即此事物區(qū)別于它事物的根本屬性。實質是事物、問題的實在內(nèi)容。二者都有本質的意思。
就問題來看,實質就是性質,性質就是實質,完全可以替代。但究起來,兩者在本意上、使用范圍上又略有區(qū)別。性質,著重于區(qū)別,定性于是什么;實質著重于去虛,定位于實際如何;本質著重于尋根,著眼于固有。
(六)效果、結果、后果、成果、成績、結局。
這類用詞,其實都是指某種事物、某種力量、某種做法、某種態(tài)勢、某種因素產(chǎn)生或發(fā)展的階段或是最后狀態(tài)。但在使用的范圍,表達的感情色彩以及價值取向上有一定的區(qū)別。結果、效果,使用最廣泛,是中性詞,可指好的結果(效果),也可指壞的結果(效果)。如"建國以來,我國農(nóng)村生產(chǎn)關系的變革調整……以及結果如何?……"(1995年)……后果,多指壞的結果,但在高考命題中也不完全如此。……結局也可以說是中性詞,可以是好的結局,也可以是壞的結局,在這點上與結果相似。但是,結局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指最后的政治(或軍事、或經(jīng)濟)態(tài)勢。
。ㄆ撸┮饬x、作用、影響、地位。
這類詞在歷史試題中,用得較多,而在歷史教材中則用得更為頻繁。意義,就是價值、作用,而作用是指對人對事所生產(chǎn)的影響、效果。影響是指對人對事所起的作用。如此看來,三者的意思大致差不多。而從適用范圍看,意義較之作用、影響要大。大凡涉及意義,一般都包括性質、作用、影響、結果、評價、經(jīng)驗教訓等,教材關于意義的敘述,基本上也是如此,而在高考試題中,卻不一定是這樣。(在高考)歷史問題中,意義、影響、作用,三者并沒有什么本質的區(qū)別。地位,是歷史事物在社會關系中或歷史變化中所處的位置。就其適用范圍來看與意義相當。
。ò耍┙(jīng)驗、教訓、認識、啟示。
這類詞,就其主要意思來說,都是人們從實踐包括成功的實踐、失敗的實踐中得來和知識。經(jīng)驗,是實踐成功后得到的認識,……。教訓,是實踐失敗后得到的認識。……。認識,本來是指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認識,即通過感覺器官對客觀事物的片面的、現(xiàn)象的和外部聯(lián)系的認識,即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形成有反映事物的全體的、本質的和內(nèi)部的聯(lián)系的認識。歷史試題的"認識"往往是以"談談你的……認識"形式表現(xiàn)的。……。這種"認識",實際上就是"評價"、"看法",至少要回答"是什么"、"怎么樣"才行。啟示,是人們受某種歷史事物的啟發(fā)指示而有所領悟,其特點是由此及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