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qū)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東北地區(qū)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qū)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qū)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qū)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qū)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qū)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注高考網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首頁 > 高考報考 > 院校大全 > 院校動態(tài) > 中山大學古墓挖掘現場變課堂 老師邊挖邊講

中山大學古墓挖掘現場變課堂 老師邊挖邊講

2019-05-04 20:39:07網絡資源文章作者:高考網整理

中山大學南校區(qū)建食堂挖出古墓,這一消息連日來刷爆朋友圈。昨日,記者走訪現場獲悉,考古人員在該地塊用地范圍內發(fā)現13處墓葬、1口水井。據專家介紹,近日這一地塊的考古工作將告一段落,文物將運走進行后續(xù)造冊、修復、研究等,而考古現場將交還給中大繼續(xù)施工。

校園內發(fā)現古墓,中大學子興奮不已。據了解,中大利用這一考古發(fā)現開設現場教學課,為學生科普考古知識。學生們表示,這場“考古大講堂”不僅讓大家看到了現場,也聽到了關于文物的故事。

現場探寶

發(fā)現13處古墓和清代水井

據了解,本次考古現場位于中大南校區(qū)春暉園附近,為該校東區(qū)食堂項目地塊,目前處于圍蔽狀態(tài)。據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館員、項目考古現場負責人宋中雷介紹,按相關規(guī)定,工程開工建設前必須開展考古工作。因此早在去年7月17日,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就到該地塊進行調查。經調查發(fā)現,該地塊內原為中山大學純凈水廠和廣州市中大物業(yè)管理有限公司,現在除地塊西北部為拆遷后遺留下來的建筑基礎外,其余區(qū)域均填土后種植樹木及草坪。據初步勘探,填土達1米以上。

據介紹,考古勘探工作從2018年11月30日開始至2018年12月24日結束,持續(xù)近1個月?脊湃藛T在該地塊用地范圍內發(fā)現13處墓葬,即東漢墓葬1座,明代墓葬2座,清代墓葬10座,另有清代水井1口。經綜合評估,初步判斷三座漢、明墓葬文物價值為B級(重要),保存狀況為B級(保存一般),需要進行發(fā)掘,發(fā)掘面積14平方米。

其中一座東漢墓“寶貝”最多

據宋中雷介紹,現場共發(fā)掘出37件(套)文物。一座東漢晚期墓葬中出土的“寶貝”最多,出土文物35件(套),清墓出土釉陶罐1個、墓志1塊。

M1號東漢磚石墓只剩下一個墓底局部。出土的35件(套)文物中,有6件都是動物俑,包括陶牛、陶鴨、陶狗等,此外就是一些陶壺、陶罐、陶蓋,還有一些陶案殘片。據透露,這些文物屬于廣州地區(qū)比較典型的東漢晚期出土文物。根據墓室規(guī)格和墓室里的隨葬品數量,可以推斷該墓的墓主人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但也不是達官貴人,應是當時的“小康”人家。

宋中雷表示,目前出土的文物中還未發(fā)現文字信息,雖然有一塊墓志。一般而言,墓志上會有相關記載,但相關物品有待運回去研究才能得出結果。“還看不清楚上面是否有文字,可能是墓志或者買地券,進行后期處理保護后,看看能否提取到一些文字信息。”

在古墓不遠處的清代水井遺存也十分完整。記者看到,該水井為圓形,井口、四壁均為泥土,沒有磚塊、石塊等,F場還有工作人員在進行相關挖掘,但目前還沒有新發(fā)現。

而在另兩處考古地塊,記者看到多個長方形墓坑,形狀完整,整體結構清晰。有的坑為泥坑,別無他物,有的則用石塊砌成,十分完整,F場發(fā)掘的明墓中沒有出土明器,專家表示,這是因為漢代講究厚葬,視死如生,漢墓中的隨葬品數量一般都比較多,而明墓一般隨葬品都比較少。

馬崗頂東北區(qū)或有人類活動

目前當地的考古勘探工作已經完成,考古發(fā)掘也差不多收尾。下一步,文物部門會將相關器物取走、入庫,進行保護處理和修復,修復好后或進行展示,后期還要制作考古工作報告、發(fā)掘報告等。而墓磚將取走部分作為標本,完成這些后,現場將交給施工方處理。

宋中雷表示,此次中大東漢古墓的發(fā)現,對社會形態(tài)研究以及對海珠區(qū)、廣州地區(qū)整個漢墓的歷史研究有一定的價值。“通過這次考古發(fā)掘,證明了中山大學(馬崗頂)這一帶,尤其是馬崗頂的東北區(qū)以前有人類活動的痕跡。”宋中雷表示,廣州考古發(fā)現的東漢古墓超過500座,之前都集中在動物園、胸科醫(yī)院和橫枝崗一帶,而海珠區(qū)發(fā)現的也大部分為東漢時期的墓葬。剛開始考古人員以為中大地塊只有古墓葬,但發(fā)掘中又發(fā)現了清代的水井。有水井,就說明該區(qū)域有人生活,對該地塊歷史演變的推測將有一定的作用。

中大地下很多“寶”

中山大學南校區(qū)東區(qū)食堂項目地塊位于“康樂村-新港西路”地下文物埋藏區(qū),2014年被公布為廣州市第一批地下文物埋藏區(qū)。這一區(qū)域內有鳳崗、馬崗頂等山崗,地勢較高,以往曾發(fā)現新石器時代遺物,發(fā)掘東漢墓葬。

1954年和1955年,在中山大學的東北區(qū)先后發(fā)現雙肩石斧2件,石鏃1件,推斷為新石器時代遺物。

1958年,在中山大學發(fā)掘出東漢后期墓葬一座。

1997年3月,在新港西路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內發(fā)掘出東漢晚期墓一座。

2009年5月,在新港西路中山大學科技綜合樓二期工地發(fā)掘東漢墓1座。

2017年10月,在中大博物館工地發(fā)現東漢墓1座、唐代灰坑1座。

現場開講

“出土文物就在眼前,很有收獲”

考古工地現場開講,老師侃侃而談,學生一一提問,氣氛活躍而熱烈。昨日下午,中大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現場開設教學課,每堂課參與的學生都在幾十人以上。站在考古現場,看著出土文物,聽著老師開講,學生們都十分興奮。

下午,中大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考古學專業(yè)學生在現場上了一節(jié)課。記者趕到時剛剛上完,有同學告訴記者,沒想到在學校里可以親眼看到考古現場,還能現場聽課。“這是我本學期最喜歡的一節(jié)課,感覺沒聽夠。”該同學表示,上課時老師帶著大家看了一圈考古現場,并著重介紹了東漢墓發(fā)現的重要意義,“文物就在眼前,理解也更直白了,很有收獲。”

下午4時許,現場開講第二節(jié)課,這堂課的主講老師為中大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金志偉老師。站在考古坑里,金志偉向學生講解了東漢墓的結構特點、墓葬特色、考古與盜墓的區(qū)別等。為何清墓規(guī)格那么小?棺材是橫放還是豎放?為何古墓遺址中沒有發(fā)現遺骨?怎樣推斷這是東漢墓還是西漢墓……金志偉用一問一答的方式,解答了學生提出的多個問題。

據了解,現場教學消息發(fā)出去后,不僅吸引了本學院的學生參與,更吸引了眾多其他專業(yè)、其他院系的學生參與。因為人數較多,而工地開放時間僅限一天,當天原本計劃的兩場開講變成了3場。中大物理學院2017級凝聚態(tài)物理專業(yè)博士葉里就住在工地附近的宿舍,天天看著工地施工。當天他也觀摩和聽了教學課。“我雖然不是歷史學系的,對考古也不懂,但能身臨其境感受一下,感覺收獲很大。”

[標簽:高考資訊 院校動態(tài)]

分享: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yè)分數線

  •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高考網微信
    ID:gaokao_com

  • 👇掃描免費領
    近十年高考真題匯總
    備考、選科和專業(yè)解讀
    關注高考網官方服務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