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不愛“學霸”更青睞“有趣”學生
2019-05-05 10:23:37網絡資源文章作者:高考網整理
哈佛中國區(qū)招生官威廉姆斯女士日前表示:“我們要找的是‘有趣’的人 ”。她說:哈佛確實有偏愛的學生類型,比如哈佛希望招收的學生為人友善,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學校中是好學生,在社區(qū)中也是好成員。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哈佛想要招收“老好人”。
哈佛不愛中國學霸?
有數(shù)據(jù)顯示,美國61%的SAT(相當于美國高考)滿分學生被哈佛大學拒絕;2010年北京理科狀元被美國11所名校全部拒錄的新聞,也曾引起爭議。
高考狀元,是中國高校的“香餑餑”,卻在美國名校受到冷遇。中國人通常直觀地認為是美國名校不看重學科考試成績,或是對中國高考成績的不認可。
事實上,美國名校然看重學科成績,將其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jù),但成績并非唯一的衡量標準。日前,在出席2014哈佛中美學生領袖峰會時,哈佛中國區(qū)招生官威廉姆斯(KanoeWilliams)女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說:“我們要找的是‘有趣’的人 ” 。
哈佛峰會(HSYLC)是一個每年邀請哈佛明星教授、學者、學生與中美兩國重要政界、商界、學術界領袖人物共同參與的項目。2014哈佛大學中美學生領袖峰會從8月12日至20日于上海中學舉行。澎湃新聞記者在峰會上近距離了解了哈佛大學在招生、人才培養(yǎng)上的觀念。
招生官:反感學生自我包裝,看重能力
期盼通過復制他人的經驗來獲取哈佛的“入場券”,這招恐怕行不通。招生官威廉姆斯女士在2014哈佛峰會上表示,申請哈佛大學并不存在A+B=C的成功公式。想要得到哈佛大學的垂青,只需要“做自己”。
首先,哈佛想要了解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在這點上,哈佛確實有偏愛的學生類型:比如,哈佛希望招收的學生為人友善,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學校中是個好學生,在社區(qū)中也是個好成員。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哈佛想要招收“老好人”,而是希望招收到性格開朗的學生。
而對于全才和偏才,哈佛招生官的這桿秤并沒有偏向其中一方。威廉姆斯女士說:“哈佛校園中確實有很多全能型的學生,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偏才、專才就沒有了進入哈佛學習的機會。”
哈佛大學二年級的中國學生朱夢歐表示,她的同學們都有自己的“成才之路”:“有的同學是做電腦編程的,有的人練擊劍,有人十幾歲就寫音樂劇,也有人致力于女權運動。同樣也有性格內向但是數(shù)學天賦極高的學生。”
人們可能會誤認為哈佛的學生需要有一長串的獲獎清單,但事實上,哈佛所看重的是學生的潛力。哈佛上海中心執(zhí)行董事、哈佛大學校友王頤表示:“這其實可以通過很小的事情來看到,不一定是大團體活動。不需要在各個方面去打勾。”
王頤表示,這些可以在面試的交談中,從細節(jié)處了解學生的想法:他做過任何事情,到底是出于什么樣的動力;通過什么樣的工作來實現(xiàn)目標。因此,哈佛的招生官很反感學生自我包裝,而是看重學生的個人能力和動力。
當然,學業(yè)成績是非常重要的考核部分。威廉姆斯女士表示:“我們只會把你的成績放在你們學校的背景下來看,不會與其他學校、國家作比較。”
領袖觀:領導好自己,成為行業(yè)影響力
哈佛一直以來以培養(yǎng)領導力著稱,而哈佛的“領袖觀”卻與中國人的理解有差距。
朱夢歐表示,過去自己認為做領導就是做學生會主席或者成為社團社長,但在哈佛念書的兩年中,自己對于“領袖”的概念有了很大的轉變。
首先,要學會領導好自己。面對哈佛眾多的教育資源和學生活動,需要對自我有清晰的認識和定位。按照哈佛學生朱逸倫的話來說,就是“特別坦誠地面對自己”,知道到底未來想做什么、想學什么、想怎樣度過自己的時間。
王頤認為,哈佛的學習觀和教育體系,給了學生進行自我調整的空間。而他自身就是個例子——王頤在哈佛期間學習的是物理學和天體物理學,但他并沒有一條道走到黑,現(xiàn)在他是麥肯錫公司全球副董事。
“學習一樣東西,并不一定意味著最后一定做這件事。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新想法。哈佛的教育體系,給了學生很大的空間去做調整,可以隨時換系。”
而哈佛的“領袖觀”也并不是說要把學生培養(yǎng)為CEO或總統(tǒng),而是要求學生成為某個領域中有影響力的人。朱夢歐說:“領袖就是做學術要成‘腕兒’,做影視要成為star,做NGO就要把組織做大做強。無論做什么,都可以反映領導力。”
王頤認為,哈佛的核心價值在于給了自己一個做事和為人處世的標準,這種標準來自于身邊周圍的學生。“這些都令人受益一生,與最后畢業(yè)文憑沒有直接關系。”
哈佛女孩:我們不是神,經驗未必有幫助
在外人看來閃閃發(fā)光的“金字招牌”,對于朱夢歐和朱逸倫兩位哈佛女生看來,卻不過是過眼云煙。
朱夢歐說:“在哈佛學習是一個階段性的經歷,如果總是陶醉于哈佛的名聲,反而是對自己的局限。”
朱逸倫則不在意別人的想法,更關心自己內心的感受,因此哈佛的光環(huán)并沒有給她帶來負擔。
兩個女孩表示,進入哈佛后,確實時常有親戚朋友或中學校友來討教申請經驗,她們把這看做是一種朋友間的幫助,樂意分享自己的經歷。
但對于一些“哈佛女孩”出書的做法,兩人都認為,出書的初衷是好的,買書看也是出于上進心,無可非議。但是,看“哈佛女孩”的書是否有幫助,這就很難說。同時,她們也表示自己對于出書介紹成功經驗不感興趣。
朱夢歐說:“每一個哈佛學生的成長經歷都各不相同,把自己的故事寫出來,也未必能給讀者帶來太多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