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古詩文更應關注教育評價體系的變化
2018-01-19 10:21:44澎湃新聞
教育部今天舉行發(fā)布會,介紹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新課標的情況。據專家介紹,在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方面,一是內容更全。在“課內外讀物建議”部分,除保留原有《論語》《孟子》《莊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記》等文化經典著作,要求學生廣泛閱讀各類古詩文,覆蓋先秦到清末各個時期。
二是分量更多。明確規(guī)定“課內閱讀篇目中,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應占1/2”。
三是要求更高。在全面加強的同時,還設置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學習專題,進行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作品深入學習研討。將原標準“誦讀篇目的建議”改為“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推薦篇目數量也從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學習要求。
增加古代優(yōu)秀作品的閱讀與背誦,相信很多語文老師會舉雙手贊同:相對于現代當代散文的見仁見智,小說和戲劇受篇幅限制選文受限,經過千百年時間淘洗的優(yōu)秀經典古詩文,顯然教起來更有味道,物有所值,也更能讓學子領略中文之美。
閱讀、背誦古詩文,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其重要意義無需贅言。但我想問的是,你知道《點擊》(全稱《中考文言詩文考試篇目點擊》)這本書嗎?
我在一線教學,深有體會:對于初三學生而言,這就是語文學習的“葵花寶典”,比課程方案、課程標準更重要、更實用的應試經典。中考考的,《點擊》就有,老師就講,學生就背;《點擊》沒有,就不講不學。有好幾次,我在高一新生課堂上進行文化常識提問,被“《點擊》上沒有”彈回。
因此我關心,《論語》《孟子》《莊子》《老子》《史記》……這樣一些睿智恢弘的傳統(tǒng)經典,其深遠深邃深沉的意義,怎樣才能突破小小《點擊》圍剿,讓它們真正成為學子的精神養(yǎng)料,熏陶浸潤,慢慢積淀,而不是僅僅作為考卷上的一道虛詞選擇,一句文言翻譯。這其實也是很多孩子喜歡閱讀,但不喜歡語文的原因所在。
簡而言之:怎么考,在當前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怎么教,怎么學。也決定了課標中那些變化的亮點,能否真正成為學子的精神明燈。
此次課標修訂,另一個重點是加強革命傳統(tǒng)教育,而且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一樣,貫穿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各部分,同時還設立專門的 “革命傳統(tǒng)作品”專題。作為70后的我,又看到了許多熟悉的面孔:“魯郭茅”、臧克家、賀敬之、郭小川——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臧克家《有的人》)
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千聲萬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就在這里……(賀敬之《回延安》)
這香甜的甘蔗林喲,哪還有青紗帳里的艱辛。那遙遠的青紗帳喲,哪曾有甘蔗林里的芳芬……(郭小川《甘蔗林—青紗帳》)
他們的詩句,無需思索就浮現在腦海——那是三十年前,無數個清晨書聲瑯瑯的青春回憶。他們的作品,在教科書里進進出出,這一次,無異于老友重逢。我和自己00后的學生,總算會有一些共同的文學經驗了。多年后送別時,我們依舊會說:“你站著別動,我去買幾斤橘子”,我們更會說:“無論上海或北京,都不如這高粱地更叫人留戀”……
有了新課標的“綱”,還要具體化、細化到各學科教學之中,這離不開考試評價這一“指揮棒”的變革。教育部教材局負責人在答問時指出:長期以來,宏觀育人目標是明確的,中觀的學科育人目標比較籠統(tǒng),容易造成微觀的教學目標只關注具體的知識學習。這的確是一個長期困擾教學者的問題。
此次新課標中,“確立了新的質量觀,改變過去單純看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引導教學更加關注育人目的。”“圍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精選、重組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提出考試評價的建議……”多多少少觸及了真問題。
新教材,新課標,新高考,對筆者而言,還是更關注背后教育評價體系的變化?紝W生,其實就是考老師,考怎么教——最后總要考試的,不是嗎?
澎湃特約評論員 蘇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