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生進名校與城市生差距大:不知PPT是啥
2015-08-21 11:09:22工人日報文章作者:黃榆
今年的夏天,對于剛剛經歷完高考的云南省怒江州福貢縣石月亮鄉(xiāng)石月亮村的葛飛來說,等待著好消息來臨的心情是緊張而忐忑的,這個消息甚至能改變一個家庭,給一個村莊帶來希望。
“8月10日收到天津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我是我們村唯一一個考上名校的。”葛飛一臉驕傲地說,“不讀書我只能復制著父輩的命運。我是幸運的,遇上了國家出臺這個政策,能讀上名校。”
葛飛口中所說的“政策”是“農村貧困地區(qū)定向招生專項計劃”。《工人日報》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受惠于高考改革“紅利”,與此同時,學生進名校后“跟不上趟”、與城里學生差距明顯等問題也逐漸顯現(xiàn),而僅在高考層面的“扶貧”還不足以改變這幾年一些偏遠地區(qū)興起的讀書無用論,“寒門式努力”還需要更多包容、扶持。
以夢想之名的高考“扶貧”
“村里以前出過幾個大學生,不過都是二本線以及以下的。這已經很不容易了,我們中小學條件很差,能讀書讀出來的全是靠個人毅力。如今,我受惠于定向招生的政策,也給了村里孩子很大的信心。小學老師還特意請我給孩子們講一下自己的‘奮斗史’,孩子們聽得眼睛發(fā)光。”葛飛開心地講道。
2015年,國家將農村貧困地區(qū)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的招生名額增加到5萬名,這意味著全國832個貧困縣以及重點高校錄取比例相對較低的中西部省份的優(yōu)秀生源,有了更多上大學、讀名校的機會,清華大學2015年還將錄取“自強計劃”學生近80人,人民大學預計錄取“圓夢計劃”學生80人,北京大學將繼續(xù)擴大“筑夢計劃”的招生專業(yè)……這些以“夢想”命名的招生計劃,是專門為農村貧困地區(qū)優(yōu)秀學子打開的大門。
記者從云南省招生考試院獲悉,從今年高考錄取情況看,得益于面向貧困地區(qū)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的實施,云南省93個貧困縣上一本線的農村考生錄取率從專項實施前的66.74%提高到89.28%,這意味著云南貧困地區(qū)農村考生就讀名牌高校的機會明顯增多。
據(jù)記者了解,在專項計劃錄取中,提前專項錄取了35人,國家專項錄取3546人,地方專項錄取了274人,高校專項錄取195人,自主招生錄取了264人。專項計劃為今年云南省農村貧困地區(qū)的考生增加了22.54%就讀名牌高校的機會。
清華大學云南招生組老師為了尋訪德宏州一個貧困學生,曾跋山涉水數(shù)百公里,十分辛苦,他為招到這名出類拔萃的孩子而激動不已,“能把山里的優(yōu)秀孩子招進清華,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寒門式努力”何時見彩虹
云南民族中學的農村生源占到80%以上。高三班主任何老師告訴記者,這些農村學生大多在小學和初中的學習基礎不好,高中要培養(yǎng)起來相對困難一些。不過,他們特別刻苦,比如學校規(guī)定晚上11點必須熄燈睡覺,但有的學生就開一個用電池的小臺燈,深夜還趴在床上偷偷復習。“想要考上重點大學,他們要比城市學生付出更多的努力。”
畢業(yè)于曲靖市會澤縣第一中學的鮑志華,母親在家務農,經濟來源主要是靠爸爸到處打零工。他沒有條件上補習班,或者買很多教輔材料,唯一能做的就是埋頭苦學。2013年高考,鮑志華考出了705分(含20分加分)的好成績,最終被中國人民大學錄取。
和鮑志華一樣,劉莉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寒門學子,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上大學前到過最遠的地方是離家50公里的地級市,上大學前未看過電影,很少有時間看電視。通過自身的努力,她進入一所985大學,最終在研究生階段考入北京大學。
回想一路求學的經歷,劉莉發(fā)現(xiàn):自己小學和初中同學都來自農村,寒門比例在98%以上;高中同學中,寒門比例占了50%左右;家庭條件的差距在本科期間尤為明顯,“優(yōu)越者每月有上萬元的生活費,貧困者只能靠幾十元的助學金勉強維持”,在她就讀的大學校園里,真正出身寒門的學生只占到5%左右。
“大一時需要進行PPT展示,對于從小學就開始制作PPT的同學來說一點兒不費勁,可我連PPT是什么都不知道。”鮑志華說,“感覺很多東西都要從零學起。”
與同學的交往中,鮑志華感到差距最大的是自己的閱歷——沒去過幾個城市、沒旅游過、沒有唱過KTV、沒有去過健身房,也不知道紅酒還能分很多種類……“當別人聊天的時候,我只能聽,無法參與其中”。
最無奈的是,他根本沒有時間參加社團活動——除了學習時間,課余時間幾乎全花在勤工助學崗位上,“不要說趕超別人,就連彌補都很難”。
選育銜接方能讓鴻溝變淺
“他們不能無憂無慮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兼職、考慮現(xiàn)實性的東西。”在清華大學社科學院大二學生張嫚看來,不同家庭環(huán)境的學生在大學里的表現(xiàn)是有差別的。
多位通過高考扶貧政策進入名校的農村學子對記者表示,雖然跨進名校這道窄窄的門,但是因為農村基礎教育欠賬太多,他們普遍感覺底子薄,綜合素質比城里同學差一截。與此同時,來自貧困地區(qū)的他們習慣埋頭讀書,多數(shù)人性格比較內向,在社團以及社會活動中往往是旁觀者,有時喜歡封閉自己的內心,感覺很苦悶。
學子們期待高考扶貧不要止步于招錄階段,一些高校也意識到這個問題,正在積極采取針對性的扶助措施幫助他們完成選育銜接。“國家專項計劃實施的第一年,我們學校采取計劃生源單獨編班,可在實施中發(fā)現(xiàn),其學習成績與普招生相比差距比較明顯,從第二年開始我們進行調整,實行插班培養(yǎng)。同時,對經濟、心理上需要幫助的學生,通過學生社團進行特色扶助。”南京農業(yè)大學招辦副主任倪丹梅說。
據(jù)了解,清華大學也高度重視對“自強計劃”學生的選育銜接,學生入校后,學校積極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使他們盡快適應大學生活。此外,清華還提供多種機會為“自強計劃”學生拓展素質,提高全方位能力。
此外,對于貧困地區(qū)的學子而言,教育扶貧除了高考政策優(yōu)惠,更需要的是基礎教育方面的投入。
“我們村好多學生因為成績不是特別好,考不上好的大學,工作又難找,工資又不高,就都選擇輟學打工了。”云南財經大學學生李根順告訴記者,在他的家鄉(xiāng)盈江縣勐弄鄉(xiāng),中學生輟學去打工已漸成潮流。出去打工一年,最少的收入也有1萬多元,多則三四萬元,讀書無用論正在悄然抬頭。
李根順講到,導致寒門子弟上大學難的癥結在基礎教育欠賬太多,在他的家鄉(xiāng),人們期盼著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期待著只有粉筆黑板的數(shù)學條件得到改善,優(yōu)秀老師能夠喜歡來并且留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