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異地高考僅限高職 有限政策短期受益者少
2013-10-14 11:07:01中國青年報
國慶長假前夕,北京市教育部門公布了《2014年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京參加高等職業(yè)學校招生考試實施辦法》,規(guī)定從2014年起,隨遷子女可在京參加高等職業(yè)學校招生錄取。對于這項有限放開的政策,各方評價不一。一批多年期盼孩子能夠在京參加高考的非京籍人士更是失望,因為他們一直在爭取孩子能夠獲得在京參加高考并錄取的機會,而不是“異地高職”。
雖然,我國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方式越來越清晰,讀高職院校也從過去考不上普通高校之后的無奈選擇,成為一些人的主動選擇。目前北京市高等職業(yè)學校招生分為高職自主招生、高中會考統(tǒng)招和高職單獨招生三種形式。這些都是與普通高等學校入學考試并行的。
不過,主動選擇與被迫選擇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北京市從2014年逐步放開隨遷子女在京參加高等職業(yè)學校招生錄取,顯然是第二種,非京籍學生獲得了不能以自己本身特點選擇受何種高等教育的機會的“不平等權利”。
即使是有限政策,也設定了較高的門檻,要求在京參加高職的學生父母有北京市的暫住證或工作居住證、有合法穩(wěn)定住所、有合法穩(wěn)定職業(yè)已滿6年、在京連續(xù)繳納社會保險已滿6年(不含補繳)的,這些要求對于很多體力勞動者,恐怕是難以達到的。
誠然,高考改革復雜,多年形成的以區(qū)域劃分的高考錄取指標分配模式難以在短時間內(nèi)打破,特別是北京、上海、廣東這些經(jīng)濟發(fā)達的特殊地區(qū),城市原住民與新市民之間對于教育資源的公平訴求一直有沖突有矛盾。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2012年3月列席全國政協(xié)十一屆五次會議開幕式接受媒體采訪時就曾表示:“異地高考是有條件的,除了考慮城市承載能力外,還對家長和孩子有一定條件要求,家長要在當?shù)赜泄ぷ鳌I婕昂芏嗲闆r,比較復雜,有些城市可能難度稍微大一些。”
目前,全國29個省市相繼公布了異地高考方案,其中浙江、江蘇、福建、山東、山西、河北、湖北等20多個省份的異地高考條件,大都只強調(diào)高中三年連續(xù)學籍,而江西門檻最低,要求在江西一年高中以上學習并取得學籍者即可參加高考。
北京因其特殊的政治、文化地位,人口過度集中,顯然是改革難度最大的城市。
客觀來講,絕大多數(shù)在京讀書的非京籍少年,在讀到初中的時候,都會面臨一次艱難的選擇,這個時候,他們所在學校的老師也會動員他們提前作決定,因為戶籍不在北京,無法報名參加中考,這樣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會選擇回到家鄉(xiāng)。
少數(shù)堅持在北京讀高中的學生,大部分是其家長持有北京市工作居住證,有的家長在大約10年前拿到這個被稱為北京“綠卡”的資格后,就一直對孩子能在北京高考抱有希望。因此,在今后1~3年內(nèi),符合并要求在北京參加高考的非京籍學生會是很小的人群。大部分已經(jīng)在初中階段就離開父母被迫返鄉(xiāng),他們中的一些孩子出生地也許就是北京。
高考報名在即,這項政策在2014年將有多少人受益,還是未知數(shù),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人數(shù)不會太多。用“異地高職”開放來敷衍整個異地高考改革,這種改革思路不能說是積極正確的。北京市教委也提及,這將是過渡性政策。但凡過渡,都應該有時間節(jié)點,有進展安排,如果沒有承諾和計劃,過渡期很容易變成遙遙無期。
當然治病要治本,異地高考絕不僅是在什么地方考試的問題,其背后是與經(jīng)濟社會快速發(fā)展不相匹配的考試制度、高考錄取方式相關,如果高考改革能夠同步進行,北京異地高考改革的難度也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