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文解析:高考閱讀短文《如果你為四郎哭泣》
2013-05-08 17:10:15智康1對1文章作者:宋力
如果你為四郎哭泣
龍應臺
1.經(jīng)濟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可能找得出100個方式來回答“文化為什么重要”這個問題,但是我可以從一場戲說起。
2.有一天臺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別帶了85歲的父親去聽。
3.遙遠的10世紀,宋朝漢人和遼國胡人在荒涼的戰(zhàn)場上連年交戰(zhàn)。楊四郎家人一一壯烈陣亡,自己被敵人俘虜,娶了敵人的公主,在異域茍活15年。鐵鏡公主聰慧而善良,異鄉(xiāng)對兒女已是故鄉(xiāng),但四郎對母親的思念無法遏止。悲劇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jié)摶厮螤I探望老母的片刻?ㄔ“漢賊不兩立”的政治斗爭之間,在愛情和親情無法兩全之間,在個人處境和國家利益嚴重沖突之間,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對母親痛哭失聲:“千拜萬拜,贖不過兒的罪來……”
4.我突然覺得身邊的父親有點異樣,側(cè)頭看他,發(fā)現(xiàn)他已老淚縱橫,泣不成聲。
5.父親16歲那年,在湖南衡山鄉(xiāng)下,挑了兩個空竹簍到市場去,準備幫母親買菜。路上碰見國民黨政府招兵,這16歲的少年放下竹簍就跟著去了。此后在戰(zhàn)爭的炮火聲中輾轉(zhuǎn)流離,在兩岸的對峙中倉皇度日,70年歲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見到那來不及道別的母親。
6.他的眼淚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緊握著他的手,不斷地遞紙巾。
7.然后我發(fā)現(xiàn),流淚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兩排一位白發(fā)老人也在拭淚,隔座陪伴的中年兒子遞過紙巾后,將一只手環(huán)抱著老人瘦弱的肩膀。
8.謝幕以后,人們紛紛站起來,我才發(fā)現(xiàn),啊,四周多是中年兒女陪伴而來的老人家,有的拄著拐杖,有的坐著輪椅。他們不說話,因為眼里還有淚光。
9.中年的兒女們彼此不識,但是在眼光接觸的時候,沉默中仿佛已經(jīng)交換了一組密碼。是曲終人散的時候,人們正要各奔東西,但是在那個當下,在那一個空間,這些互不相識的人變成了一個關(guān)系緊密、溫情脈脈的群體。
10.從《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頂似地發(fā)覺,是的,我懂了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兩千年仍讓人震撼,為什么《李爾王》在400年后仍讓人感動。
11.文化,或者說,藝術(shù),做了什么呢?
12.孤獨的個人為自己說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義。少小離家老大失鄉(xiāng)的老兵們,從四郎的命運里認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處境,認出了處境中的殘酷和荒謬,而且,四郎的語言“千拜萬拜,贖不過兒的罪來”,為他拔出了深深扎進肉里無法拔出的自責和痛苦。藝術(shù)像一塊沾了藥水的紗布,輕輕擦拭他靈魂深處從未愈合的傷口。
13.藝術(shù)使孤立的個人,打開深鎖自己的門,走出去,找到同類。他發(fā)現(xiàn),他的經(jīng)驗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體的經(jīng)驗,他的痛苦和喜悅,是一個可以與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悅。孤立的個人因而產(chǎn)生歸屬感。
14.零散的、疏離的各個小撮團體找到連結(jié)而轉(zhuǎn)型成精神相通、休戚與共的社群!端睦商侥浮钒驯緛矸怄i孤立的經(jīng)驗變成共同的經(jīng)驗,塑成公共的記憶,從而增進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會的文化認同。白發(fā)蒼蒼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兒女,或者對這段歷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經(jīng)歷過《四郎探母》之后,已經(jīng)變成一個擁有共同情感而彼此體諒的社會。
15.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而公民社會,因為不倚賴皇權(quán)或神權(quán)來堅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會最重要的黏合劑。(選自《南方周末》2004-12-23)
總述:本文的特別之處,不在于內(nèi)容寫作上的豐富與充實,思想認識上的深刻與獨到,情感表達上的樸實與動人,更值得我們中學生特別重視的是其寫作技法的平常中的獨特。本文總體而言采用了總分的結(jié)構(gòu)模式。但具體而言,貫穿全文的始終是采用一種平常的以小見大的散文寫作方法。首先,作者老父親的感動與淚流滿面,僅僅是緣于一次看戲,楊四郎的一個舉動,一句動情的話語。如果說這種恣肆的淚水不僅僅是一種感動的話,那么作者筆下的老父親及其淚水就是代表著對遠在大陸的親人的深切思念,也可以說是對祖國的無限的思念。如果說,這是第一次以小見大的話,那么接下來作者筆鋒一轉(zhuǎn),寫到其他在場的從大陸去的老兵也淚流滿面,就可以說是作者在此第二次高明地運用了以小見大的寫法。而接下來的從中國的《四郎探母》想到外國的《伊底帕斯》與《李爾王》,便是作者思緒的第三次飛躍。在此基礎(chǔ)上作者再把筆力集中到由此引發(fā)的對文化問題的思考與探索,最后回答了一個抽象的哲學命題“文化為什么重要”,指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文化的力量”。這樣,作者在一篇簡短的文章中通過多次運用“以小見大”的寫法,既層層剝筍又層層遞進,最后在作者的自如的開闔中完成了對文化作用的探討。讀后,既令人感動不已,也令人驚訝不已,贊嘆不已。(摘自網(wǎng)絡(luò))
本文是用于高一年級的閱讀,有助于幫助學生梳理文章結(jié)構(gòu)。也可以用于訓練學生抓文本的關(guān)鍵詞、句的訓練。通過分析結(jié)構(gòu)了解作者情感、思想的變化。通過抓關(guān)鍵詞句,把握中心思想。
思考問題:
1.本文的標題只是一個假設(shè)復句的前一個分句。通讀全文后,請根據(jù)你的理解寫出下一個分句。
如果你為四郎哭泣,。
分析:中心主旨的概括,難度較低。把握中心“文化的力量”就能回答正確?梢酝ㄟ^分析文章結(jié)構(gòu),啟發(fā)學生找出中心。
2.作者從《四郎探母》懂得了為什么《伊底帕斯》、《李爾王》在千百年后仍讓人感動。你認為作者懂得的是什么?
分析:文章提到文化是“粘合劑”,“連結(jié)而轉(zhuǎn)型成精神相通、休戚與共的社群”,通過分析關(guān)鍵句,抓住議論句,得出中心。通過前文描述故事情節(jié),抓住文藝的共同之處。
3.全文共15自然段,第13和第14兩個自然段的順序可否顛倒?為什么?請簡要說明道理。
分析:文章結(jié)構(gòu)梳理,倆段是層進關(guān)系,有小到大。
4.簡要回答下列兩個問題:
。1)看《四郎探母》時,父親老淚縱橫、泣不成聲,“我只好緊握著他的手,不斷地遞紙巾”。請說說你對“只好”一詞的理解。
分析:詞語理解,從表層推入深層。聯(lián)系文本中的細節(jié)描寫,體會人物當時的情感。
。2)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說“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絲”。請結(jié)合全文,簡析“柔弱”和“強韌”的含義。
分析:詞語含義,但必須通過全文理解,抓住文化的含義和作用。文化是紐帶,是粘合劑。文化的柔弱體現(xiàn)在表層,因為文化看不到,摸不著,只能打動精神層面,所以它柔弱。但是文化有能使不同的人,社會群體連接起來,牢不可破。所以文化有事強韌的。
5.這篇散文在寫法上的突出特點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如果你為四郎哭泣》試題答案如下:
第1題:(如果你為四郎哭泣,)你就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或“你就找到了靈魂的歸屬”或“你就找到了精神的家園”或“你就會懂得文化為什么是公民社會里最重要的黏合劑”。)
第2題:懂得了凡是抒寫永恒的人性、深入人類靈魂的文化藝術(shù)作品的生命力是永久的。(或“懂得了作為公民社會里最重要的黏合劑的文化的力量是無窮的”;或“懂得了能引起歸屬感的、凝聚社會文化認同的文化藝術(shù)作品的生命力是永恒的。)
第3題:不能顛倒。原因:這兩段是從個人到同類再到社區(qū),逐層深入或由小到大的關(guān)系。
第4(1)題:一句唱腔,灼痛了幾十年的老傷疤。作者能夠理解父親-一那個少小離家老大失鄉(xiāng)的老兵的痛苦,但此情此景,任何語言都是蒼白無力的,于是只好緊握著他的手,用這樣一種無聲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撫慰。
第4(2)題:文化作為一種精神現(xiàn)象看起來是柔弱無力的(或”文化在強權(quán)政治、戰(zhàn)爭或命運面前往往柔弱無力“);但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能使人具有歸屬感(或文化認同)。
第5題:《如果你為四郎哭泣》采用因事見理的寫法,借看戲之事談論文化為什么重要的問題,化玄遠為淺近,形象具體,易于讀者理解,使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更強。
一篇網(wǎng)上搜索到的文章,是由本文引出的對文化的思考!
淺議”文化“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線,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而公民社會,國為不依賴皇權(quán)來堅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會最重要的黏合劑”。這是臺灣作家龍應臺在《如果你為四郎哭泣》中的一段話,也是我看過的對文化最詩意的解讀。
文化是什么,也許在每個人眼中都有不一樣的答案。有人說儒家思想是一種文化,老莊思想也是一種文化;陽春白雪是文化,下里巴人也是文化;政治理念是文化,商業(yè)運作也是文化。詩歌是文化,繪畫是文化,舞蹈是文化,咖啡也是文化,文明社會的進程離不開文化的繁榮與多元。最早的時候人們理解的文化是讀書多,因此禮從書出,后來人們知道了企業(yè)要有文化,因為管理模式的人性化;再后來政治文明理念的提出,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執(zhí)政為民的內(nèi)涵。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提出人的五種由低到高的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xiàn)需求。實際上,各項需求滿足的標準是受人們最根本的信念所控制,人們的信念是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底限,是世界觀、人生觀等基本需求欲望和其行為志向的統(tǒng)一,這種道德觀和價值觀就是文化。
社會是由每個個人組成的,個人的文化程度高低就如一滴水融合。在一起匯成整片海,整個社會文化程度高那么這片海域無疆,海水清澈,若是文化程度低,海水則會渾濁不堪,所以說文化與每個人相關(guān),一個國家的文明進程,一個城市的幸福指數(shù)也與每個人的文化素質(zhì)相關(guān)。正如央視播出的《文明天下》,節(jié)目就是對各種各樣不文明行為的反諷,對文明行為的鼓勵。
中國自古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從遠古的蠻荒時期進化到現(xiàn)代文明,幾千年的文明歷程帶來了經(jīng)濟的騰飛和社會的和諧。四大發(fā)明是文化,陶瓷青銅是文化,東學西漸是文化,絲綢之路也是文化。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意識形態(tài)所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shù)思想、文學藝術(shù)、科學技術(shù)、各和制度等。從理論上來講,人的一切發(fā)展變化就是文化。“文”由倫理之說導出彩畫、裝飾、人為修養(yǎng)之義,與“質(zhì)”、“實”對稱,《論語·雍也》稱“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化”,本義為改易、生成、造化!抖Y記·中庸》:“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在漢語系統(tǒng)中,“文化”的本義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對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養(yǎng),本屬精神領(lǐng)域之范疇。隨著時間的流變和空間的差異,現(xiàn)在“文化”已成為一個內(nèi)涵豐富、外延寬廣的多維概念,成為眾多學科探究、闡發(fā)、爭鳴的對象。
在我看來,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是一個社會變遷發(fā)展永恒不變的文化內(nèi)核,無底是遠古的蠻荒時期還是物欲橫的今天,無論是和平年代還是戰(zhàn)爭時期,文化都是人們不可或缺的。一個高科技的時代,一個物質(zhì)豐厚的社會更需要文化的潤滑和滋養(yǎng),否則,文明社會的進程將是阻力重重、裹足難行的。(智康1對1 宋力老師)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