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考試,知識的涉及面比高考要求的要廣,在很多題目中,學生很難把握,甚至對一些題目無從下手,例如說這樣的一道題目:
下面哪兩位詩人與“江西詞派”無關?( )
A.杜甫 B.陶淵明 C.姜夔 D.黃庭堅 E.陳師道
學生如果對文學中“文學流派”內(nèi)容沒有涉及的話,估計很難把這樣的問題答出來。對文學流派的學習,一方面是對文學素養(yǎng)的積累,另一方面直接或者間接用來考試,高考、自主招生都會涉及,起到充實的目的。這里把中國古代文學中“文學流派”歸納一下,大家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下載使用。
文學流派
建安風骨
指漢魏之際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詩文的慷慨悲涼的詩文風格。漢獻帝最后的年號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所以這一時期的詩文風格就被成為“建安風骨”。這一時代的作家,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為代表,逐步擺脫了儒家思想的束縛,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當時處于戰(zhàn)亂動蕩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現(xiàn)得更為慷慨激昂,他們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文學巨著,形成了文學作品內(nèi)容充實、感情豐富的特點,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風骨遒勁而著稱,并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之氣,即人們常說的“建安風骨”。建安時期的文學作品,尤以詩歌最為突出,建安詩歌是從漢樂府和“古詩”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壇的領軍人物,曹操的詩文,深沉慷慨、氣勢雄渾;曹丕詩文婉約;曹植的文學成就最高,他文才富艷,辭藻華麗,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氣奇高、詞采華茂”的藝術風格。他的《洛神賦》是千古名篇,以精煉的語言及淳厚的感情,描繪出洛神絕世之美及純潔無瑕的形象。“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詩》是漢末戰(zhàn)亂動蕩的真實寫照。
建安文學的輝煌成就,對后來文學藝術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南北朝劉勰和鐘嶸反復推崇建安時期的文風;唐陳子昂盛贊“漢魏風骨”,李白有“蓬萊文章建安骨”的詩句。
正始文學
魏末正始(魏齊王曹芳年號)年間,司馬家庭專權(quán),政治環(huán)境惡劣,許多文人名士既不愿與司馬氏集團合作,但又懼于黑暗勢力,怕遭殺身之禍,加上老莊思想的影響與玄學思想的興起,當時的文學失去了建安時期文學慷慨悲涼和積極進取的精神,表現(xiàn)出在司馬氏黑暗勢力統(tǒng)治下的精神苦悶與抗爭,這一時期詩文抑郁曲隱,崇尚自然,反對名教(司馬氏以"名教"作號召,標榜以孝治天下)。這一時期的文學被稱為“正始文學”。正始文學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嵇康為代表的“竹林七賢”。
左思風力
左思風力是對西晉太康時期詩人左思詩歌風格的形象概括。左思(252?-306),字太沖,淄博(今山東淄博市人)。左思博學多才,創(chuàng)作《三都賦》,十年乃成,朝野競相傳抄,一時洛陽為紙貴。左思志高才雄,胸懷豪邁,是西晉最杰出的詩人,其詩情調(diào)高亢,辭采壯麗,筆力矯健,氣勢昂揚,形成獨有的豪壯風格。他的代表作《詠史》八首雖云詠史,實則借詠史來抒發(fā)他對現(xiàn)實的不滿及感慨,借詠史而詠懷,表達自己建功立業(yè)的宏偉抱負,猛烈抨擊不合理的門閥制度,表現(xiàn)了對門閥制度的極度蔑視和反抗,因而在內(nèi)容和風格上都是是對“建安風骨”的繼承與發(fā)揚,抒寫懷抱,抨擊現(xiàn)實,多不平之音,和當時的華麗詩風迥然不同。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這種精神,鐘嶸《詩品》稱之為“左思風力”。
太康體
太康體是指西晉文康時期的時風。太康(280-289)年晉武帝司馬炎的年號。太康時期,政治較穩(wěn)定,文風鼎盛,產(chǎn)生了一批有才氣的作家,著名的有潘岳、陸機、陸云、張載、張協(xié)等。這個時期的作品,都不太重視詩的內(nèi)容,無論詩歌辭賦,都用心雕琢,注意修煉辭藻,追求華美的辭藻和公整的對偶,失去了漢魏詩歌的渾厚風格。武帝司馬炎死后,賈后之亂和八王之亂先接續(xù),太康體只維持了很短一段時間,就在戰(zhàn)亂中消失了。
玄言詩
玄言詩一種以闡釋老莊和佛教哲理為主要內(nèi)容的詩歌。約起于西晉之末而盛行于東晉。魏晉以后,社會動蕩不安,士大夫托意玄虛以求全身遠禍,逃避現(xiàn)實。加之佛教的盛行,使玄學與佛教逐步結(jié)合,許多文人“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用詩歌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對玄理的領悟。玄言詩以玄學思想方法體悟玄理,大多“理過其辭,淡乎寡味”,缺乏真摯感情,詩味不濃,文學價值不高,所以作品絕大多數(shù)失傳。但其中通過景物來表現(xiàn)哲理的作品,為山水詩的出現(xiàn)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相關閱讀:
京ICP備10033062號-2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高考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2 m.revolutshibainupartnership.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