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左”道“右”
2009-09-04 15:17:57中教網(wǎng)
今天,“左”和“右”是表示方位的名詞,而在我國古代,“左”和“右”可以表示尊卑。但是,“左”和“右”誰尊誰卑,卻是一言難盡的。因為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的場合,是不盡相同的。
在官職上,古代大多尊“右”。周朝規(guī)定,天子面南而坐,諸侯朝于天子,則面向君王按尊卑順序一字排開,官位高者在右邊,官位低者在左邊,這也許就是古代尚“右”的原因。“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因為藺相如的功勞大,拜做上卿,讓他的位置高于廉頗,位在廉頗之右,“右”表示尊貴。“無能出其右者”(《促織》),“右”為尊。
但這種尚右之禮隨國家的變化和時代變遷也有一些變化,《屈原列傳》中屈原是“左徒”,比右徒大;《鴻門宴》中,項伯是楚國的左尹,比右尹大;三國時,魏吳官職也尚左,“遂以周瑜、程普為左右督”(《赤壁之戰(zhàn)》),周瑜是左督,比程普的官職高。“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中右丞相低于左丞相,所以“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琵琶行》),“左遷”是降職,因為這時以“左”為卑。而明朝時,明太祖還曾命令“百官禮儀俱尚左,右國相為左國相,余官如之”(《典故紀(jì)聞》)。
古代乘車(戰(zhàn)車除外)則有尚左的規(guī)則,左邊的位置是尊位,是貴賓席或尊者之位,御者居中,另一位在車右陪乘的叫驂乘,起保衛(wèi)作用。顏師古《<漢書>注》:“乘車之法,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又有一人處車之右,以備傾側(cè)。”左為尊位,還有安全方面的原因:御者一般用右手握鞭策馬,揮鞭駕車時難免傷及右邊的乘者,左邊則相對安全。因左邊是尊位,故古人請別人坐車時空著左邊的車位叫“虛左”,表示對人的尊敬。“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信陵君竊符救趙》),信陵君將左位空下,這表現(xiàn)了信陵君的禮賢下士。今人還有“虛左以待”一語。戰(zhàn)車則有所不同,將帥之車,是主帥居中,御者在左,侍衛(wèi)者在右,所以一般的說兵車以中為尊。
古代室內(nèi)座位不能簡單地以左右來判斷。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屋結(jié)構(gòu),座北朝南,前面是堂,后面是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jié)活動,一般是南向為尊,即正堂或大殿“南面”(面朝南)為尊,“北面”(面朝北)為卑,古代君王皆面南而坐,臣子北面事之。如“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北面”即是“面北”,也就是投降做臣子的意思。在室內(nèi)(包括偏殿)的禮節(jié)活動并不是這樣的。室一般是長方形的,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nèi)最尊的位置是座西面東,其次是座北面南,也就是左手座;再次是座南面北,也就是右手座;最卑的是座東面西。在《史記》的《鴻門宴》中“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這一座次就很好地說明了當(dāng)時的尊卑情況。項羽自尊自大,坐在西邊朝東的座位上,而讓沛公北向而坐,張良是陪坐,因此只能西向而坐。而《林黛玉進(jìn)賈府》中的“賈母正面榻上獨坐,兩邊四張空椅,熙風(fēng)拉了黛玉在左邊第一張椅子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讓……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賈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個靠了座方上來。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這一段文字同樣說明了古代室內(nèi)座位的尊卑問題。
古代居往則是右尊左卑。秦漢時,豪門大族大多往在街巷的右邊,因此豪門大族也被稱為“豪右”,如“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范曄《后漢書·張衡傳》);窮苦百姓往在街巷的左邊,叫閭左,如“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xiāng)”(《史記·陳涉世家》)。
由此看來,“左”和“右”的尊卑問題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要針對具體的情況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