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書摘]蔣介石當初只是孫中山不太忠誠的軍事助手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2009-08-29 22:09:15
蔣介石當初只是孫中山不太忠誠的軍事助手
文章摘自《蔣介石與汪精衛(wèi)》
作者:陳瑞云出版社:團結出版社
本書簡介:作為孫中山左右手的汪精衛(wèi),與胡漢民合稱革命隊伍中的“雙璧”,時人曾把孫、胡、汪三人的關系稱之為“胡、汪無先生(指孫中山)不醒,先生無胡、汪不盛”。在孫中山逝世后,文才、口才和組織能力均非同凡響的汪……[連載內容]
蔣介石(1887—1975年)出生晚于孫中山二十一年、廖仲愷十年、胡漢民八年、汪精衛(wèi)四年。孫中山已開始結交會黨,論救國之策,蔣介石還沒出世;孫中山創(chuàng)立興中會開始領導革命斗爭時,他還是一個頑童,經常把母親王采玉氣得落淚。蔣介石加入同盟會是1908年。同盟會才成立三年,時間不算長,伹已經發(fā)動萍(鄉(xiāng))、瀏(陽)、醴(陵)起義、黃岡起義、惠州七女湖起義、安慶起義、紹興起義、欽州起義、鎮(zhèn)南關之役等一系列革命武裝斗爭。當時他正在清政府設于日本的振武學校學習,入會后做事不多,僅在學生中一般聯絡宣傳。胡、廖、汪參加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活動和加入同盟會雖比蔣介石早不了太久,卻一開始就是組織中的領導骨干?梢,其資歷、地位差一個不小的層級。
蔣介石也有值得夸耀的歷史,不妨舉上幾例:
辛亥革命爆發(fā)時,他正在日本新瀉縣高田野炮兵第十三聯隊實習,為士官候補生。入盟介紹人陳其美在上海任中部同盟會庶務部長,準備策應武昌首義,在上海發(fā)動起義。蔣介石接到了陳其美催促回國參加革命的急電。他向師團長長岡外史請假,長岡說:“你們這些留學生是清政府陸軍部委托我們管理的,沒有清政府的許可,你們不能擅自歸國。”向清政府請假將是什么結果?他很清楚,絕不能做,于是去找聯隊長飛松寬吾請假。聯隊長準假了,可是他的權限很小,最多只能有準四十八小時假的權力。他對蔣介石說:“如果人在四十八小時內不歸隊,就要被當做逃兵,憲兵就要緝查你!”蔣介石充分利用這四十八小時,和張群、陳星樞一起,從高田乘火車到東京,向同盟會浙江省支部領到回國的路費,脫掉軍裝,換上日本和服,以避開日本憲兵的緝查。為了留下清白的記錄,他們把自己的軍服和軍刀從東京用郵包寄回高田野炮兵聯隊,然后,登上歸國的船。為此,他被開除學籍。他是為了參加革命受處分,很值得。回國后,立即去見陳其美。上海和杭州正計劃發(fā)動起義。陳其美交給他三千元錢和百名先鋒敢死隊,命他帶去杭州參加起義。他把敢死隊分成五個小隊,槍支不夠,每隊只有十支手槍,其余的用土炸彈。11月4日深夜,他接到起義軍司令部的命令,率先鋒敢死隊,由望江門進城,攻打浙江巡撫衙門。敢死隊員個個奮不顧身,直沖巡撫大堂。清兵投降,巡撫曾韞被活捉。次日,起義軍占領杭州。蔣介石回到上海,陳其美當上滬軍都督,蔣介石任二師(師長黃郛)第五團團長。
蔣介石剛剛露點頭,就在1912年1月14日受陳其美之命,暗殺了光復會的創(chuàng)建者和領導人陶成章。陶成章長期在蘇、浙、皖、閩、贛發(fā)動革命,名望頗高,浙江軍政府成立后,被選為省參議會議員,浙江革命黨人并有擁戴其為浙江都督之議。有人以陶與孫中山不睦為殺陶行為辯護,完全不能成立。陳其美之所以下此毒手,純粹出于獨占江浙的野心,而視陶為政敵之故。此事引起革命黨人一致憤慨和反對,浙江都督府懸賞緝拿兇手。孫中山指示陳其美定要緝拿兇手歸案。陳其美以令蔣介石出國深造為名,使之逃遁日本,此后數年無聲無息。中華革命黨成立后,蔣介石跟著陳其美追隨孫中山活動,也沒轟動起來。
蔣介石的優(yōu)長在軍事。孫中山身邊缺乏軍事人才,護法期間,受西南軍閥排擠,認識到南北軍閥是“一丘之貉”,想組織自己的軍隊。他曾以八千人編成“援閩粵軍”,后發(fā)展為兩個軍。其總司令陳炯明,參謀長鄧仲元,第二軍軍長許崇智,都是孫中山寄以希望的將領。蔣介石曾任二支隊司令、二軍參謀長、二軍前敵總指揮。孫中山、陳炯明、鄧仲元、許崇智對他都很器重。但蔣介石一直對粵軍中職務持消極和自由主義態(tài)度,任意辭職或不辭而別,往往要陳炯明乃至孫中山勸請。蔣介石不一定聽勸,反而抱怨受人排擠,是“為他人做嫁衣裳”。但他對孫中山不這樣說,而說辭職之由是陳炯明縱容部下詆毀孫先生。嘴上這樣說,可行動上,不論孫中山如何難,如何急需要人,催促他到軍中做事,都請不動他。他只顧出入上海交易所,或游覽山水名勝;不時往軍中寫信建議,指手畫腳一番。
然而,關鍵時刻,蔣介石居然來到孫中山身邊。1922年6月16日凌晨3時,陳炯明叛變,炮轟廣州的孫中山總統府。孫中山在黑夜中,沖出叛軍的槍林彈雨,登上楚豫艦,召集各艦長,議決討伐叛軍之計;23日遷永豐艦,討伐叛軍;6月18日,孫中山發(fā)急電給蔣介石:“事緊急,盼速來。”過了幾天,6月25日,蔣介石從上海啟程赴廣州,29日登上永豐艦,至8月9日,共四十天,不離孫中山左右,與孫中山患難與共,并臨危受命,任海上指揮全權,參與對叛軍作戰(zhàn),護侍孫中山。8月9日,蔣與汪精衛(wèi)等陪同孫中山離開廣州,經香港轉上海。
事后,蔣介石寫《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怒斥陳炯明“必欲置其十余年父事師事之長上于死地”的傷天害理行為。在斥責怒罵之字里行間,表白他對孫中山的忠心。
這件事給孫中山的印象蠻好。孫中山在《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序中說:
陳逆之變,介石赴難來粵,入艦日侍予側,而籌策多中,樂與予及海軍將士共死生,茲紀殆為實錄。
隨后,孫中山將入閩各軍改編為東路討賊軍,任命蔣介石為總司令部參謀長。
當然,蔣介石不會放過對這段歷史的宣揚和夸耀。直到后來在廬山訓練時,還用它啟發(fā)部下要忠于領袖。其中有這樣一段話:
我自從跟隨國父革命以來,無時無地,不抱著與國父同生死的決心。這種對上官的一片赤忱,始終如一。民國十一年六月十六日,國父被陳炯明謀叛,迫登永豐軍艦,那時我遠在上海,聽到國父蒙難的消息,自己覺得領袖統帥蒙難被困,是我部下最大的恥辱;如果我們是有良心血性的部下,至少都要與領袖上官去同生死;所以我在二十三日就到了廣州,終能平安尋著國父,登永豐艦來和敵人奮斗;前后有五十余日,最后終能達到死中求生的目的。
《蔣介石傳》的作者董顯光,對這件事在孫中山心目中的地位和在蔣介石一生中的影響估價很高,他說:
在這炮艦上和國父相處的時日,劃成蔣總統生涯的轉捩點。在過去十年間,他曾為革命作重要的、卻不很顯著的表演。國父在許久以前也重視這位青年屬員的才干;但惟有在患難相處的時日中,更使國父自覺前此還未能充分認識這位矢忠而富有訓練的軍人所具的才能,與其所作實際的判斷。從此以后,蔣總統在革命集團中的地位較從前遠為重要。他以流星的速度而興起,不僅使其自身成為中國的主要人物,并以其聲譽傳遍于全球。
不論如何,在孫中山蒙難時,登上永豐艦與之同生死,共患難,是功勞,也是資本。
然而,即使此事之后,直至孫中山逝世的1925年,蔣介石在國民黨中的地位和威望,仍遠不及汪精衛(wèi)、廖仲愷、胡漢民及其他領導人。
應當說,陳炯明事件之后,孫中山不只更信任而且更需要蔣介石。陳炯明叛變同一年的2月23日,鄧仲元被陳炯明指使刺客暗殺,孫中山可以倚重的軍事將領益少。而且孫中山著手改組國民黨,消滅陳炯明、重建廣東根據地,軍事上要有人策劃,孫中山和汪精衛(wèi)、廖仲愷等一再要求蔣介石到上海工作。孫中山在一封致蔣介石信中說;“日來變局愈速,非兄來滬同謀不可。”懇切到這種程度,也沒感動蔣介石,他不是去游山玩水,就是抱病不歸。如果蔣介石當真不想過問政事,倒也好理解,偏偏千呼百喚不出來的同時,不斷寫信提各種建議,軍事的,黨的,表現他有見解,有計謀,給人一種待價而沽的感覺。孫中山既不給他黨政重要權力,又不讓他在軍事上擔任獨當一面的責任,而以高級參謀用之。1O月18日,組建討賊軍,以許崇智為東路總司令,蔣介石為參謀長,討伐陳炯明。1923年3月2日,在廣州成立大元帥大本營(大元帥府),任蔣介石為行營參謀長。很顯然,孫中山了解蔣介石的優(yōu)長,也掌握他的弱點和他在黨中、軍中的威信程度。不管蔣介石領袖欲多么強烈,還是無法超越實際去抬高他的地位。
在革命利益能夠結合時候,或不違背革命利益的時候,孫中山盡量滿足蔣介石的個人要求。蔣介石早就有赴俄考察,了解其勝利原因的愿望。孫中山在蘇俄和中共幫助下改組中國國民黨時,決定派代表團赴俄考察,蔣介石得到消息,要求前往,否則“只有消極獨善,以求自全。”孫中山應允,由國民黨人蔣介石、王登云、沈定一和共產黨人張?zhí),組成“孫逸仙博士代表團”,于1923年8月至同年11月,在蘇俄考察政治、黨務和軍事。孫中山準備用蔣介石主辦軍校。
創(chuàng)辦軍校是蔣介石的一項功勞。1924年1月24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在進行,孫中山委派蔣介石為陸軍軍官學;I備委員會委員長,鄧演達、王柏齡等七人為籌備委員。該校校址設在廣州黃埔島上。1924年6月16日,黃埔軍校建立,孫中山任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廖仲愷任黨代表。黃埔建軍是一項重要任務,是國民黨建立自己軍隊的開始,黃埔軍校是國民革命軍的搖籃。
蔣介石不滿意的,也是蔣介石和汪精衛(wèi)等差著一個等級的,是他在黨政中樞機構沒有地位。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一百六十五人,其中有指派的,有推選的,蔣介石非代表;大會選出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二十四人,胡漢民、汪精衛(wèi)、張靜江、廖仲愷、李烈鈞、居正、戴季陶等均在其中,蔣介石不僅不是中央委員,連候補委員也不是。中央黨政部長級及其以上職務他都不沾邊。僅在國民黨中央的軍事委員會成立時,蔣介石任九委員之一。該時軍委會是中央黨部下面一個部委級機構。為此,蔣介石離開廣州,不籌辦軍校的事,并以籌辦軍校要挾孫中山,給孫中山信函中,表白陳炯明叛變時,與之同生死共患難之功勞,明顯流露出對孫中山沒重用他、并實行聯俄聯共政策的不滿。孫中山不會忘記永豐艦上那段歷史、而且向來以寬厚、誠懇態(tài)度和蔣介石相處,不介意他的此類舉動。蔣介石不歸,一面由廖仲愷代理蔣介石委員之職,主持軍校籌備工作的進行;一面,不斷函電、派人請蔣介石回廣東上任。軍;I辦就緒,投考學生已集中千余人于廣州,招考新生工作就要開始了,蔣介石還無蹤影。3月18日,廖仲愷電國民黨上海執(zhí)行部胡漢民,請轉蔣介石,要他立即答復,是否回粵。很顯然,如果實在不上任,只得另做安排了。蔣介石看到再如此下去將斷絕后路,立即電復“必來粵”。4月26日蔣介石到黃埔軍校辦公,5月3日,孫中山正式任命他為黃埔軍校校長。6月16日軍校正式開學。孫中山對蔣介石夠得上仁至義盡,但蔣介石的表演已非一日,且越來越露骨,孫中山不會不察覺其內心世界的秘密。孫中山向來主張國民黨要注意黨德,不要謀求做大官,發(fā)大財;而要立志犧牲,做大事。所以孫中山始終在使用“恩人”蔣介石時掌握分寸,以黨的利益為原則。到孫中山去世時,蔣介石僅是國民黨中央下屬軍事委員會的委員之一;其工作情緒穩(wěn)定下來才為時不到一年。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yè)分數線
- 日期查詢